来源:网络达人作者:小高生活网点击:
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谁?
优质回答:应问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是谁?
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是孙洙。
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有很多人。
选编者蘅塘退士(1711~1778),原名孙洙,字临西,江苏无锡人。
"一个懂中文的华人,只要认真读一下《唐诗三百首》,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国化了。"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说到。如果让我们说出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《唐诗三百首》。这部唐诗选集成书于清代中后期,可谓家喻户晓,极受推崇。我们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上私塾的儿童摇头晃脑地朗读诗歌,他们需要经典作品作为课本,而《唐诗三百首》就是运用广泛的"家塾课本"。对应当下的教育体系,《唐诗三百首》就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的教材,为什么这部供儿童学习的教材能成为经典并广受推崇呢?这要从《唐诗三百首》的编者说起。
1、 蘅塘退士其人
"蘅塘退士"是文人的号,此人的真实身份一直无从知晓,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,因此长久以来,《唐诗三百首》编者的身份成谜。直到近代朱自清在做研究时无意中发现《唐诗三百首》中有孙洙的印章,才推测出蘅塘退士的真实身份。孙洙又是谁呢?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,孙洙的生平日益为人所知。他是江苏无锡人,清代乾隆十六年(1751)进士。曾做过县令,晚年回到故乡,著书立说。此人有三大特点。
甚爱读书。孙洙家境贫寒,但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他读书的热情。在冬天,其屋简陋,难以遮风,其衣单薄,难以御寒。因此,他常在读书时将木块握于手中,取五行中木生火之意。手中的木块真能产生暖意?不见得,但确乎造就了一身浩然正气,给读书生活带来许多慰藉。做官时,在处理公务之余,他亦专心读书,不改书生本色。
为官清廉。孙洙曾在卢龙、大城、邹平等地做过县令,常访查民间疾苦,与百姓像家人老友一样叙谈,所治之地,皆太平富足,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。为官数任,从来都两袖清风,不曾贪污受贿,任大城知县时,他自掏腰包疏通水利,许多百姓从中获益。也正因为如此,每当孙洙调任别地,百姓往往跟在车驾后面,流泪相送。
拥有慧妻。《唐诗三百首》的编选不只有孙洙的功劳,也有其妻徐兰英之功。准确地说,徐兰英是孙洙的继室。在选诗过程中,徐兰英也曾提出见解,与孙洙共同商榷。徐兰英是江南才女,不仅了解诗歌,也擅长绘画。孙洙顺利编选《唐诗三百首》离不开慧妻的灵心妙语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有不少闺阁中人富有才情,饱读诗书,并参与到著述活动中。《唐诗三百首》流传最广的注本亦出自才女之手。注本由上元女史陈婉俊所撰,其中对词语名物的诠释十分精当,堪称"字疏句栉,考核精严",得到了文坛名家姚莹的称赞。
2、 编选唐诗:一项技术活
唐代是诗歌井喷式发展的朝代,据《全唐诗》所载,流传于世的唐诗有将近50000首,区区三百篇仅是唐诗总数的万分之六。为什么孙洙仅选三百篇呢?选什么诗不选什么诗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呢?
"三"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有独特的意义,"事不过三"、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","三"常用于表示多数。同时,在文学领域中,《诗经》是中国诗歌的源头。《诗经》又称"诗三百",准确来说有305篇,加上有目无辞的六篇笙诗,共计311篇,而《唐诗三百首》的数量与《诗经》基本相同。这不是巧合,而是编者有意为之。《诗经》在古代社会地位崇高,它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,更是政治交往、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因此孔子有"不学诗,无以言"的训诫。 《唐诗三百首》意在让人反复吟诵,提高修养,有继承《诗经》传统的深意,希望唐诗能像《诗经》一样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。后世人为《唐诗三百首》增补篇目,恰恰没有理解孙洙的深意,有画蛇添足之弊。
那么,孙洙在选诗时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呢?为什么有些名家和名篇未曾入选?有两个问题争议较大:《唐诗三百首》中没有任何一首李贺的诗,被称为"孤篇压全唐"的名作《春江花月夜》没有入选。基于此,很多人认为《唐诗三百首》的编选并不严谨。其实,不选李贺的诗、不选《春江花月夜》与孙洙的编选标准有很大关系。孙洙选诗以"温柔敦厚"为准则,力求使读诗者的思想归于正统,例如,唐代写李隆基、杨玉环情事的诗极多,而孙洙独选名气不大的郑畋之诗,正是因为"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,故录之"。李贺因为避父讳不能举进士(李贺之父为李晋肃,"晋肃"与"进士"谐音,李家又与皇家沾亲,故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),其诗多激切之语,又常用"血"、"死"、"冰"等词语,思想偏激,不合温柔敦厚之旨。因此,虽然李贺有颇多佳作,但没有任何一首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不选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原因与之相似。《春江花月夜》本是乐府诗篇,亡国之君陈后主、隋炀帝也创作过同题诗歌,难免会使学诗者联想到亡国的靡靡之音,故不录。诗和人一样,有各自的命数。
当然,如果只把《唐诗三百首》当做优秀诗作的集合,那就错了。《唐诗三百首》是供儿童诵读的唐诗选本,同时也是一部唐诗鉴赏著作,其中的精妙批注和评语常使读者眼前一亮,明白一首诗到底好在哪里。评杜甫的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为"一气旋折,八句如一句,而开合动荡,元气浑然,自是神来之作",老杜在这首诗中流露的放达、热烈、奔放的感情,在忧国忧民、沉郁顿挫的承重中显得实在难得,"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",自是一股少年之气回荡在诗中,一经评语点出更显其元气浑然。
时间是最好的审判官,他会为后人留存经典、汰除芜杂,使一部作品彰显出意想不到的魅力,使其作者即使不留下姓名亦受人敬仰。当我们回溯历史,去看看其人、其事、其书,自会发现所有经典从一开始就有留存的理由。
《唐诗三百首》的选编者是孙洙,《唐诗三百首》是清朝乾隆年间孙洙编辑的一部唐诗选集,作者不是孙洙,而是唐朝《全唐诗》中的七七位诗人。字临西,江苏无锡人。他自幼家贫,性敏好学,寒冬腊月读书时,常握一木,谓木能生火可敌寒。九年(1745)考中顺天举人,授景山官学教习,出任上元县教谕。十六年(1752)中进士,历任卢龙、大城知县。后遭人谗陷罢官,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。二十五年(1761)、二十七年(1763)两次主持乡试,推掖名士。他为官清廉如水,爱民如子,又勤勉好学,书似,诗宗,著有。乾隆二十八年春,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,开始编选。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选诗标准不严,体裁不备,体例不一,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,成为合适的、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。他们的选诗标准是“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,择其尤要者”。既好又易诵,以体裁为经,以时间为纬。于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5)编辑完成,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做诗也会吟”,有的说取自“诗三百”,说法各不相同。孙琴安《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·自序》指出,“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,至今尚存三百余种。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,要算《唐诗三百首》。”《唐诗三百首》选诗范围相当广泛,收录了77家诗,共311首,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,有38首、王维诗29首、李白诗27首、李商隐诗22首。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。《唐诗三百首》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,计311首诗,其中五言古诗33首,乐府46首,七言古诗28首,七言律诗50首,五言绝句29首,七言绝句51首,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。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,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。唐人五古笔力豪纵,气象万千,直接用于叙事、抒情、议论、写景,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,其代表作家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韦应物等。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,起源于战国时期,甚至更早。
现在公认最早的、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《燕歌行》。南北朝时期,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,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。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,手法多样,深沉开阔,代表诗人有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。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,是律诗的一种。五律源于五言古体,风格峻整,音律雄浑,含蓄深厚,成为唐人应制、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。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,以王昌龄、王维、孟浩然、李白、杜甫、刘长卿成就为大。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,是近体诗的一种,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。七律源于七言古体,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,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。有唐一代,七律圣手有王维、杜甫、李商隐、杜牧、罗隐等,风华绝代,辉映古今。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,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。五绝起源于汉,七绝起源于六朝,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,初唐阶段成熟。唐代绝句气象高远,率真自然,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,名家有李白、王维、王昌龄、韦应物、杜牧、刘禹锡等人。